十三载春秋流转,从青涩到沉淀,从法官助理到法官。法袍加身,国徽在上,我用脚步丈量正义的尺度,用双手托起天平的尊严。
每当夜幕降临,审判楼总闪烁着点点灯光,那些伏案疾书的身影、调解室里沙哑而坚定的声音、送达途中被雨水打湿的制服——这一切,都让我愈发读懂法院人的坚守与担当。
不让一个当事人“失声”
案结事了,送达先行。现实中,电话空号、地址不详、人户分离,常常让“送达难”成为诉讼程序中的第一道关卡。每一则法院公告的背后,不仅承载着程序的无奈,更牵连着当事人焦灼的期盼。曾在西塞山法院执行局、民事审判庭、工业园区人民法庭等多岗位工作的经历让我深知:“人找不到,案就困在迷雾里,正义便难以落地。”因此,我将送达视为沟通的起点,主动投身其中。
借助“法院+公安”人口信息查询机制,翻查执行系统中遗留的联系线索,我一次次尝试用手机拨打陌生号码,发送短信,添加微信,甚至直接上门寻访。必要时,也会依法采取冻结账户等措施,“逼”出联系的可能——这一切只为最大限度减少公告送达,为案件的实体审理争取时间,让正义提速,让等待变短。有人问我为何执着至此?我的答案始终如一:多一次尝试,就少一分遗憾;早一刻送达,正义就早一点发声。
如我在诉
把当事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曾有一位老人,手攥皱巴巴的诉状,在法庭门口久久徘徊。我请他走进诉讼服务中心,递上一杯温水。他忽然哽咽:“法官,我只想要个明白。”那一刻,我想起十一年前老庭长写下的《假如我是当事人》——在那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公众对司法最朴素的期待:一张笑脸、一把椅子、一杯热水;一位正直专业的法官;一个庄重明亮的法庭;一场不拖不延的审理。
从那以后,我常以“如我在诉”的心态反观自身:调解时蹲下身与当事人平视,用乡音化解法条的生硬,把判决书写成“老百姓看得懂的家书”。我深信,唯有真正理解当事人的处境,才能赢得他们对司法的信任与尊重。
并肩同行 书记员是战友不是影子
在我眼中,书记员从不只是庭审的记录者,更是案件的共建者。我和书记员每次成功调解案件,都能开心一整天。她说:“当事人吵得凶,就讲讲自家吵架又和好的故事。”我恍然大悟:法律是钢,人情似水,刚柔并济,才能化解坚冰。
从立案开始,她便主动分析案情;送达途中,细心反馈当事人的情绪与意见;调解陷入僵局时,一句暖心话常常成为破冰的关键。很多案件我尚未细读卷宗,她已组织好前期沟通,我只需最后把关。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友”,案件质效持续提升,申请执行率也显著下降。
向心而行 在山水之间重获力量
结案高峰的深夜,我也曾被压力笼罩,不自觉地将情绪带回家中。直到一次登山,儿子指着石缝里一朵蔫了仍顽强开放的小花说:“爸爸,它和你一样累,但还在开花呀。”我顿然清醒:向外埋怨不如向内生长,法官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裁判者。
如今,结案后我会带家人去湖边静听水波,陪儿子骑行感受清风,对着山谷喊出淤积的郁闷。山水教我平和,也让我更坚定:法官不是冰冷的办案机器,而是有温度的摆渡人。
当七旬老人紧握判决书说“公道还在”;当反目成仇的兄弟在调解室抱头痛哭;当多年不和的邻居握手言和、相视而笑——这些瞬间,让我在疲惫中重燃热忱,在艰辛中确认价值。这就是我的法治理想:做一名有温度的人民法官,痛并快乐着,累并幸福着。
董克标 西塞山区法院 工业园区法庭负责人 十三年,不过岁月一瞬。若能以心为火,照亮法治的方寸之地,便是对“人民法官”四字最深的致敬。前路仍长,愿与诸君共守初心,让法治的温度,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