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是司法效率,是程序优化;“裁”是司法智慧,是定分止争。而“速裁”的真正使命,在于始终恪守“如我在诉”的共情和“为民解忧”的初心。作为速裁团队的法官助理,我有幸参与审理了一起看似寻常普通的劳动争议案件,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司法,不仅要有速度,更要有温度。
案情焦点:
一场因“业绩”引发的争议
张某于2022年3月入职某科技公司,担任销售经理,双方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2023年年底,距离春节仅剩三天,公司以张某业绩未达标、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为由,单方面解除了与张某的劳动合同,并拒绝支付任何经济补偿。
这对身为家庭支柱的张某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两个孩子的学费、每月的房贷、年迈的父母……一下子全没了着落。”说起当时的情形,张某依然难掩激动。
公司方面则表示:“市场不景气,业绩压力大,根据公司规章制度张某连续三次业绩未达既定标准,劳动合同系合法解除。”
双方各执一词,从仲裁到诉讼,这场拉锯战持续了一年多。张某疲惫不已:“当初是公司老板各种承诺请我去的,现在说辞退就要辞退,让我怎么活?我为公司辛苦付出,周末到处拉业务从未调休,凭什么不付加班工资,我不是非要争那口气,但我需要公平。”
调解破局:
倾听中找到平衡点法
速裁团队受理该案后,并未因其为小案而简化处理。开庭前,法官通过阅卷敏锐发现,公司在解除程序上确实存在瑕疵,未履行法定的培训或调岗程序;而张某主张的加班费,又因证据不足难以完全支持。
“如果直接判决,很可能是双输的局面。判决容易,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法官郑重地说。
作为助理的我很受触动,分别与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背对背沟通,耐心倾听了他们的真实想法,了解张某被解除合同的具体经过、加班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生活压力,也全面了解公司当前的经营压力。
我将情况及时汇报给承办法官,法官抓住要害,当即与双方当事人深入沟通:对公司,她耐心释明法律风险,指出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不规范之处,一纸判决可能对公司声誉造成的影响,以及执行带来的负面效应,建议公司拿出诚意妥善化解;对张某,她细致分析证据情况,引导其权衡调解与判决的利弊,着眼于快速解决纠纷,尽快拿到补偿开始新的生活。
一次次沟通,一点点靠近,终于让原本对立的双方坐回了谈判桌。
案结事了: 速度背后是司法的温度 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协议:公司一次性支付张某各项补偿共计3.8万元,纠纷一次了结。速裁团队当日出具民事调解书,并督促公司提前履行付款义务,实现“审执衔接”,真正做到了“快审快执”。 案件审结后,张某打来电话:“谢谢法官的耐心倾听,让我感受到了尊重与理解,我已经找到新工作。”电话那头的声音,轻松而充满希望。公司负责人也表示:“其实张某是个好员工,希望他未来一切顺利。” 这起案件从立案到审结仅用时20天,在速裁团队的办案记录里,它只是成百上千个案件中的普通一件。但它所展现的,正是速裁工作的精髓——既要快审快结,跑出公平正义“加速度”;又要小案精办,传递司法为民“暖心剂”。 贺海珍 速裁团队 五级法官助理 作为速裁团队的法官助理,我深深体会到,速裁工作绝非简单的流水线作业。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鲜活的人生和真实的悲欢。当我们用“如我在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当事人,用“为民解忧”的诚意去化解每一起纠纷,司法的过程就不仅仅是适用法律,更是在修复社会关系,重塑人们对公平正义的信仰。 面向未来,我们将不懈努力,在快节奏的审判中坚守司法温度,让公平正义以更高效率、更优质量抵达人民群众手中,谱写更多“快”与“暖”的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