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词:
改革永远在路上,司法为民没有终点。
我们深知,让“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承诺落地生根,需要持续改革创新。
在此,【为民新“法”】栏目与您见面了。我们将聚焦于黄石法院那些小切口、接地气、真管用的新机制、新举措,为您细细道来它们如何破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又如何守护着平凡的烟火日常。
我们深信,司法创新的源泉,深植于审判实践的细微之处,期待这些点滴“新法”,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可见,让司法工作更好地回应您的期待。
近日,铁山法院在办理执行案件过程中敏锐发现一类规避执行现象:部分被限制高消费的企业通过变更法定代表人的方式,将企业负责人变更为无偿还能力的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以此逃避强制执行。
针对这一发现,该院迅速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司法建议书,推动建立法定代表人变更审查联动机制,从源头筑牢防范规避执行的制度防线。
以问题为导向
精准识别规避执行新动向
铁山法院通过对多起“执行难”案件的复盘与梳理,发现规避执行行为呈现出“隐蔽化、专业化”新特征。部分原企业法人为逃避限制高消费等强制执行措施,精心设计“身份转移”方案:
➤ 一方面,选择年龄在60岁以上、身体状况较差、无固定收入来源的老年人,或法律意识淡薄、对企业经营状况完全不知情的人员作为“挂名法定代表人”;
➤ 另一方面,通过提交形式合规的变更材料,完成登记变更程序,使原实际控制人逃避法律约束,继续掌控企业收益却无需承担执行义务。
这种“金蝉脱壳”式的操作,不仅让债权人的胜诉权益难以兑现,更极大消耗司法资源,削弱司法公信力,对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以履职为核心
发出司法建议强化源头管控
为有效破解这一执行难题,堵塞监管漏洞,铁山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案例梳理出变更登记审查中的关键风险点,向铁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针对性司法建议:
➤ 一是加强涉案企业法定代表人退出审查,对涉及未结执行案件的企业,在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时,重点核查新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背景、与企业关联度、偿付能力等信息,对存在“挂名”嫌疑的申请及时预警;
➤ 二是强化风险宣传引导,通过政务服务窗口、官方平台等渠道,向企业及办事群众宣传恶意变更法定代表人规避执行的法律后果,提升社会公众的法律认知;
➤ 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与法院执行信息的数据对接,实现涉案企业信息实时互通。
市场监督管理局收到司法建议后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专题会议研究落实举措,并与铁山法院达成初步联动方案:
一是安排专人与铁山法院联络专员进行工作衔接,定期交换信息,确保在企业法定代表人变更等相关事项办理中,能够及时、准确查询涉执行案件情况,并建立定期会商制度;
二是强化审查力度,除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平台查询企业涉执案件外,还将结合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记录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考量;
三是广泛开展风险宣传。
此次司法建议的发出,通过府院联动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了从“事后追责”向“前端防范”的转变,大幅提升了打击规避执行行为的精准度与有效性。
铁山法院后续将建立司法建议落实“跟踪回访”机制,定期评估联动成效,同时探索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失信联合惩戒体系,为营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提供更加坚实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