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判实践给我最深的烙印,不在于非黑即白的断然裁决,而在于那份审慎的“平衡”智慧。这种平衡,并非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在恪守法律精神、体察社情民意的基础上,于公共利益与个体境遇之间,寻得那个最能体现公平正义的支点。
小案件背后的大天平
一起看似普通的连环投诉案,恰是这架“大天平”的缩影。栗某连续向市场监管局投诉三家小微商户销售过期食品,要求查处并赔偿。然而,其投诉因被认定为“职业打假”性质的恶意举报而被不予受理。
“商家卖过期食品,难道还有理了?我们普通消费者,就连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都不行吗?”庭审中,栗某愤懑质问。
一包蚕豆、一瓶辣酱、一根火腿肠,总价不足二十元,却将市场监管部门、区政府与三名小微商户一同卷入了行政决定、复议乃至诉讼的漩涡,前后历经九个法律程序,时间与资源在程序空转中持续消耗。
案件的漩涡中心,是彼此纠缠的三重叩问:栗某的行为,是正当维权还是滥用诉权?对小商户的过失,该如何罚当其过?行政机关的“不予受理”,能否经得起情与法的双重检验?
这显然已超越简单的是非判断,成为一场严峻的价值权衡——天平一端,是必须坚守的食品安全底线;另一端,是小微商户脆弱的生存权益。二者,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公共利益。
穿透“维权”的表象
面对复杂案情,法官并未就案论案。他指引我们:“公允的价值取舍,源于对事实的透彻把握。”我们随之延伸审查触角,联动多方平台,溯源栗某的投诉轨迹。
经层层穿透核查,真相浮出水面:栗某联合他人在不同地区,针对小超市发起数十起高度相似的“维权”操作——专挑临期品、全程录像、分人付款,继而通过投诉、复议、诉讼循环施压,索取高额赔偿。所谓的“维权”,已异化为一门精心设计的“生意”,其行为本质是滥用制度资源,牟取私利。
案情明朗后,合议庭的讨论迅速聚焦于核心:如何在守护食品安全与体恤小微生存之间,寻得那个“最优解”?我观察到,讨论在一个坚实共识上展开:必须坚守底线,也须彰显温度。
在此框架下,法官为商户行为定调:“售卖过期食品,确属违法,不能护短。但执法贵在‘当严则严、当宽则宽’,对初犯且未造成后果的,应重在教育改正。”
我深切感受到,这场讨论所考验的,远甚于法律条文的简单适用,更是司法智慧与为民情怀的深度融合。
终结“程序空转”,实现“案结事了”
“一份判决如果不能让当事人从心底认同和接受,那很可能又是一次‘程序空转’,矛盾依然留在原地。”法官没有简单一判了之,带领我们倾注大量时间与双方沟通,一针见血地向栗某指出:“法律赋予的权利是盾,不是矛,更不是生意。一旦越界,盾也会变得沉重,最终伤及自身。”并帮他算清“诚信账”“经济账”和“风险账”,引导他认识到诚信原则和权利边界。
渐渐地,栗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失当,主动撤回了起诉。
案结,事未了。法官的目光还投向后续治理,他督促市场监管部门将日常指导做实做细,帮助商户将进货查验、临期下架等制度融入日常经营,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线。
这让我深刻领悟,优秀的司法工作,不仅是判断对错,更是通过个案裁判引导规范、推动长效治理的担当。
秦小芬 行政国赔审判团队 五级法官助理 作为一名初窥门径的法官助理,我将继续扎根于每一个鲜活的个案,将追寻“平衡支点”视为一门需要终身参悟的艺术。我将不懈努力,让手中的每一份裁判,既拥有法律的刚性力量,也饱含司法的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