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还是“新骗局”?网购电动车请注意!

2025-11-13 08:51
来源: 黄石市下陆区人民法院
    浏览: 212

0

近日,

黄石市下陆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

网购电动自行车无法上牌

而引发的

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

法院判决

商家向消费者“退一赔一”。


该案判决不仅维护了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更清晰地揭示了

部分电商平台商家

打着“新国标可上牌”旗号

销售不合规车辆的乱象,

为广大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图片

(图片由AI生成)


案件回顾:

网购新车无法上牌

认证信息漏洞百出

消费者毕某被电商平台上一家宣称“品牌旗舰、正品保障、可上牌”的店铺所吸引,购买了一辆配置亮眼的电动自行车。然而,当他持发票与合格证前往车管所上牌时,却因系统无法查询到车辆的3C认证信息而被拒绝。

后续核查中,毕某发现该车不仅无法查询防伪码、车身缺少CCC标志,其合格证所载生产厂家也与宣传不符。更离谱的是,商家后续补发的“新版”合格证,在车架号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厂家变得毫无关系,CCC证书编号还有三个版本。这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车辆最终无法获得合法上牌资格,毕某于是将卖家诉至法院。



图片


法院判决:

商家虚假宣传构成欺诈

法院判决“退一赔一”



法院经审理认为,销售者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多项虚假宣传行为:虚标电池容量、虚构生产企业、提供无效乃至已撤销的CCC认证信息。此系列行为主观故意明显,足以误导消费者,构成欺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存在欺诈行为的,应当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针对商家“各地政策不一,不保证上牌”的辩词,法院明确指出,电动自行车上牌依据的是全国统一标准,核验有效的CCC认证证书是法定前置条件。考虑到消费者在收货半年后方办理上牌,未及时查验车辆合规性,存在一定过失,且车辆已产生使用痕迹,法院未支持“退一赔三”的顶格判罚。

最终,法院判决卖家全额退还购车款,并“退一赔一”,额外赔偿消费者同等金额。

清晰透彻的法律释明与事实认定,使商家深刻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质,原本强硬拒绝接受调解的态度改变了,在判决生效后主动、快速地履行了全部义务,将购车款及等额赔偿金如数支付给消费者。


消费警示:

认准“真认证”是规避风险的核心



为深入推进

电动自行车安全

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

保障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4年10月1日,

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和国家消防救援局联合发布

《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产品准入

及行业规范管理的公告》要求,

各地公安机关交管部门

强化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管理,

严格核验销售发票、

产品合格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等。


本案为计划网购电动自行车的用户,敲响了警钟。为避免陷入“上牌难”的困境,购买时必须将“合规性”置于“性价比”之前。

核心避坑要点有三:第一,核验认证。下单前务必确认商品页面明确标注了CCC认证编号,并主动登录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官网核查该编号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第二,核对厂家。仔细比对宣传页面所称的生产企业是否与车辆合格证、车体铭牌上的信息完全一致,对信息不符或厂家名不见经传的情况需高度警惕。第三,收货即验。车辆送达后,应立即检查车身是否附有清晰的CCC标志,并核对合格证、车架号、电池参数等关键信息。一旦发现问题,应第一时间拍照存证并联系商家与平台处理。

总而言之,真正的“新国标、可上牌”资格,其唯一合法凭证是真实有效的CCC认证证书与产品合格证,这是国家安全的底线,也是法律为消费者筑起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