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近日,
黄石市下陆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
因网购电动自行车无法上牌
而引发的
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
法院判决
商家向消费者“退一赔一”。
该案判决不仅维护了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更清晰地揭示了
部分电商平台商家
打着“新国标可上牌”旗号
销售不合规车辆的乱象,
为广大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图片由AI生成)
案件回顾:
网购新车无法上牌
认证信息漏洞百出
消费者毕某被电商平台上一家宣称“品牌旗舰、正品保障、可上牌”的店铺所吸引,购买了一辆配置亮眼的电动自行车。然而,当他持发票与合格证前往车管所上牌时,却因系统无法查询到车辆的3C认证信息而被拒绝。
后续核查中,毕某发现该车不仅无法查询防伪码、车身缺少CCC标志,其合格证所载生产厂家也与宣传不符。更离谱的是,商家后续补发的“新版”合格证,在车架号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厂家变得毫无关系,CCC证书编号还有三个版本。这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车辆最终无法获得合法上牌资格,毕某于是将卖家诉至法院。
法院判决:
商家虚假宣传构成欺诈
法院判决“退一赔一”
法院经审理认为,销售者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多项虚假宣传行为:虚标电池容量、虚构生产企业、提供无效乃至已撤销的CCC认证信息。此系列行为主观故意明显,足以误导消费者,构成欺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存在欺诈行为的,应当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针对商家“各地政策不一,不保证上牌”的辩词,法院明确指出,电动自行车上牌依据的是全国统一标准,核验有效的CCC认证证书是法定前置条件。考虑到消费者在收货半年后方办理上牌,未及时查验车辆合规性,存在一定过失,且车辆已产生使用痕迹,法院未支持“退一赔三”的顶格判罚。
最终,法院判决卖家全额退还购车款,并“退一赔一”,额外赔偿消费者同等金额。
清晰透彻的法律释明与事实认定,使商家深刻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质,原本强硬拒绝接受调解的态度改变了,在判决生效后主动、快速地履行了全部义务,将购车款及等额赔偿金如数支付给消费者。
消费警示:
认准“真认证”是规避风险的核心
本案为计划网购电动自行车的用户,敲响了警钟。为避免陷入“上牌难”的困境,购买时必须将“合规性”置于“性价比”之前。
核心避坑要点有三:第一,核验认证。下单前务必确认商品页面明确标注了CCC认证编号,并主动登录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官网核查该编号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第二,核对厂家。仔细比对宣传页面所称的生产企业是否与车辆合格证、车体铭牌上的信息完全一致,对信息不符或厂家名不见经传的情况需高度警惕。第三,收货即验。车辆送达后,应立即检查车身是否附有清晰的CCC标志,并核对合格证、车架号、电池参数等关键信息。一旦发现问题,应第一时间拍照存证并联系商家与平台处理。
总而言之,真正的“新国标、可上牌”资格,其唯一合法凭证是真实有效的CCC认证证书与产品合格证,这是国家安全的底线,也是法律为消费者筑起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