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法治营商环境,西塞山区法院再次重拳出击。
3月25日,该院印发《西塞山区人民法院进一步优化一流营商环境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在诉讼服务提速增效、完善涉企案件办理机制、强化智慧平台运用、探索正向激励和信用修复等方面再推创新举措,以更“硬核”的措施持续为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注入司法新动能,积极为辖区企业保驾护航。
十条措施
一、为立案窗口涉企“绿色通道”提速增效。
二、建立涉企案件调解机制。
三、建立涉企案件联席会商机制。
四、推广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答疑普法。
五、主动对涉企案件分析研判发出司法建议。
六、指导辖区物业公司规范运营。
七、依法支持政企纠纷中企业合理诉求。
八、创建和推广使用移动“微法庭”工作模式。
九、对企业慎重适用强制措施。
十、探索建立正向激励和信用修复机制。
根据《十条措施》,西塞山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涉企“绿色通道”服务再次提速。将进一步加快网上立案办理流程,自收到电子诉讼材料之时起由原先的7个工作日缩短到1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审核后符合受理条件的在3日内完成全部立案手续。
同时,围绕快速高效、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保密原则,建立涉企案件调解机制。当事人提起诉讼时,除法律规定不得调解及当事人明示不同意调解的以外,经征得当事人同意诉前调解的,将相关证据材料转交诉前调解组织,予以诉前调解。
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线上为企业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推广“微法庭”工作模式,快速及时在“线上”为企业解决纠纷,推动诉讼服务“指尖办”,最大限度为企业诉讼提供便利。
对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关键岗位人员依法审慎适用羁押性强制措施,严格评估被告人羁押必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首次探索建立正向激励和信用修复机制。对主动履行生效裁判义务的企业出具《自动履行证明书》,对持有该证明书的企业来院提起诉讼的依法酌情缓、减案件受理费。探索建立辖区“诚信履行企业名录”,定期更新和推送至市场监管、财政、税务、大数据管理局、融资平台、商业银行等机构。加强沟通联动,建立合作机制,争取对诚信履行名录内企业给予授信融资、招投标项目评审、财政性资金扶持、企业纳税信用评价等相关方面的支持。
“提高审判执行质效和减轻诉累的创新举措我们要大胆地试,大胆地干,千方百计优化法治营商环境。”西塞山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胡娟表示,接下来,该院将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做深、做实《十条措施》,实实在在解决具体问题,不断增强市场主体的满足感和获得感,传递人民法院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