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后余墨】微光成炬,奔赴星辰大海

2025-08-11 10:59
来源: 黄石市中级人民法院
作者: 吴细丰    浏览: 149


图片

开栏语

法槌落下,是非已断;判笔搁置,墨迹未干。当一纸裁判送达当事人,司法者的思考却从未止步——那些未能尽述于判决书的情理权衡,那些深藏于法条背后的为民初心,那些超越个案裁判的法治思考,都值得以笔墨再续。

今日,“判后余墨”专栏正式启程。我们愿以此为园地,诚邀全市法院干警书写办案心得、分享裁判智慧、讲述幕后故事。我们诚邀您,通过笔尖,让案例“活”起来,让规则“亮"起来,让公平正义的经纬,织进社会的肌理,织入公众的认知。

期待与您共同见证新时代人民法院的动人故事。


图片




图片

三级法官助理  吴细丰



图片

从“烦心事”到“放心事”


一个明知道无法达成调解案件,姜庭长给当事人打了80多个电话。更为难得的是,在判决书已经送达当事人后,又给当事人及其律师打了7个电话。这就是姜庭长对我们年轻法官助理的示范,对于矛盾较大的案件,要把判前释明和判后回访结合起来,以求极致的态度对待释法明理。

一个撤诉裁定已经送达的案件,因案件事实有新变化被当事人再次请求处理的时候,法官助理邓晶没有回避,放下手里其他事情,一遍一遍给双方打电话沟通。在柴法官的指导下,她次日就组织双方到中院,重新为这起不在案件系统的“案子”调解,最终当事人当场签字并当场履行完毕。今年以来,民一团队在调解后即时履行或经督促履行完毕的案件已有86起。

一个几度放弃调解,文书已经校核的涉及感情纠纷案件,因上诉人多次表露消极情绪,经庭内讨论后被列为重大隐患案。为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我与当事人反复沟通,积累下的微信聊天记录几十页,电话难以计数。只记得最长的一通电话打了2小时56秒。拿到被上诉人撤回一审起诉申请的时候,大家终于如释重负。这份被笑称为“民一团队今年最有分量的撤诉案件”,当事人说只信任黄石中院,说法官是她心目中的光,那一刻我也真正感受到超越案件办理本身的意义!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这种团队齐心的基础上,民一团队今年的调撤数据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突破,一季度调撤41件,二季度调撤100件,截至目前,累计调撤170件,调撤率42%。攀升的数据见证了团队的成长,也展示了我们在把百姓烦心事做成放心事的坚定信念!

图片



图片

精细管理激活调解新效能


今年正月初九,按照市中院党组的安排部署,民一团队在人员调整之后迅速召开了见面会。会议中,大家就如何落实党组提出的实质性解纷要求各抒己见。当姜庭长提出要革新办案模式,要求全员参与做实做优调解工作时,我明显感受到与会法官助理、书记员脸上表情的变化。

客观说,市中院内部对调解工作的重视程度因人而异,并没有强制性要求全员参与调解,尤其是要求法官助理、书记员参与的提法还比较少见。于我们而言,这种办案模式确实需要我们做好走出舒适区,迎接挑战的准备。令出如山,会后的第二天我们就按照会议要求,开始紧锣密鼓地落实。

为了确保调解专业性,团队内部进行了资源配置优化。根据受案案由,进一步细化分工,建立建工、侵权、家事、知识产权四个小组,要求书记员必须跟班学习调解,并明确对辅助调解工作业绩突出的书记员在评级上优先。这种全员参与、更加细分的专业路线,短时间看不出在调解方面的优势,但运行时间长了后,一旦团队配合娴熟,基于专业化审判带来的效应会大大提升调解效率。这点从一、二季度的调撤数据提升和书记员辅助参与调解的案件数量都可以得到印证。

在二季度第三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上,胡太禄副院长给我们讲授了“大”调解理念:“调撤案件不是终极目标,实质解纷,定分止争才是”。这个观点让民一团队倍受鼓舞,因为我们之前还在困惑将大量时间、精力花在不能调解的“骨头案”上对不对?这下更加坚定了。

图片



图片

实训课带来的感悟


4月17日下午,504办公室一角的大白板上,写满了我的第一次“教学笔记”。按照团队定下的“青年干警人人论讲”的要求,姜庭长安排我做法官助理第一讲。我深知这是对我前期调解工作的肯定,也很荣幸能够把这段时间调撤案件办理感受以及之前执行工作所涉及的矛盾调处经验汇总分享给大家。

图片

我总结出调解工作的四个关键——吃透案情作基础,“识人画像”好沟通,主动引导稳预期,敏锐谨慎收好尾。让我感动的是,三个法官主动提前把时间安排出来,还都拿着笔记本记录。柴法官结合他的多年调解经验还给我做了点评,在座的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代表也热烈地参加课后交流。这种同堂教学模式不仅交流了调解工作经验,更让整个团队对调解工作的态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如三位法官的共同教导:调解可不是不会写判决书的被动而为,顺畅的调解恰恰是建立在“能判会判”的专业基础上。

7月25日下午,504办公室内热议调解技巧的氛围一点不输室外。这是我们的第五期小课堂,主讲人是姜庭长。主题是回应几个助理最近遇到的调解难点、堵点问题:如何与当事人同频共振赢取信任、如何在有初步意向后稳妥“收尾”。

姜庭长有基层人民法庭、执行局两个部门的工作经验,对调解细节有较深的理解。他和我们讲课方式不一样,能从“失败调解”的角度出发,讲出这两点中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有更加切身的感受,他拿手上的案子给我们来个“现场演示”,用刚刚讲解的办法思路和注意事项进行了一次调解,结果自不必言。

为什么大家现在愿意从行动上真正做到把调解当作第一选择?除了调解成功之后满满的成就感,我想更重要的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让大家更有信心与底气——总有人在他人调解僵局时站出来,不怕麻烦共同商量出点子;还有我们的小课堂,不仅仅是前辈经验传授会,更多时候是我们法官助理卡壳时大家共同解决问题的研讨会。

图片


在调解工作的征途上,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如同一束微光,汇聚成照亮纠纷迷雾的温暖炬火;每一次真诚沟通都如涓涓细流,载着司法温情驶向当事人的心岸。前路虽远,行则将至,志同道合的我们,正以坚定的步伐,在守护公平正义的星河里,扬帆远航。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