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法官下沉一线 纠纷化解靠前

2025-07-01 08:44
来源: 人民法院报
    浏览: 34

微信图片_20250703084537.png


近年来,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人民法院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以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为契机,积极探索“法院﹢综治中心”基层治理新模式,构建“源头预防—多元解纷—末端治理”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共治,实现法院与综治中心的融合发展,绘就一站式治理新“枫”景。自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以来,各镇街综治中心积极协助调解了一批法院移送的诉讼案件,同时,法官下沉综治中心一线,成功就地化解大批矛盾纠纷,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西塞山区法院法官在综治中心为当事人释法明理。资料图片



西塞山区法院法官在综治中心调解室调解案件。资料图片


西塞山油库2号码头生态修复案回访工作组开展勘验评估工作。 资料图片


阵地前移,构建矛盾纠纷“集散地”

  “我家里遇到一些变故,这6万余元我实在拿不出来,他们让我一次性还完,法官我该怎么办呀?”在西塞山区法院法官赵婧的办公室里,当事人陈某情绪激动,几近崩溃地哭诉道。
  这是一起因信用卡透支引发的金融借款纠纷。银行向法院提起诉讼后,赵婧在审查案件时发现,类似金融纠纷在陈某所属街道较为集中,潜在矛盾风险隐患较大,若只就案办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赵婧果断启动协同机制,通过“综治中心﹢法官工作站”联动,精准对接街道综治力量,开展巡回审判。庭审现场,赵婧适用小额诉讼程序,高效有序开展庭审工作;庭审结束后,赵婧在综治中心的协助下组织双方调解,并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既缓解了当事人的燃眉之急,也为同类纠纷的化解提供了示范。
  西塞山区下辖4个街道、1个工业园区(河口镇),常住居民近20万人。作为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的典型,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西塞山区法院立足功能定位,将5个法官工作站常态化入驻各镇街综治中心,选派法官、法官助理每周轮值坐班、参加综治例会、参与“七长”(派出所所长、法庭庭长、司法所所长、住保局局长、城建局局长、城管执法队队长、民政局局长)大接访,协同综治中心做好矛盾隐患排查和纠纷前端化解等工作,集约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法院”,让司法服务触手可及,实现纠纷化解的“近”与“快”。
  为进一步筑牢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西塞山区法院创新设立“立、调、审”一站式巡回法庭,整合法院专业力量与综治中心属地优势,形成立案、调解、审理“一条龙”服务模式,聚焦群众关心的涉民生类纠纷及其他具有多发性和典型意义的案件,通过开展巡回审判、现场调解等方式,一体快速化解矛盾纠纷,既解“法结”又解“心结”,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效率。

聚势合力,构筑联动解纷“新高地”

  “都这么多年了,事情还没得到解决。我不管,今天你必须给我个交代。”在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被油烟排放问题困扰的林某情绪激动,言辞激烈。
  林某与胡某是上下楼邻居,因胡某擅自修改烟道而引发邻里纠纷。法院判决胡某恢复烟道后,胡某迟迟不履行生效判决。执行法官虽屡次调查走访,但该案受涉及房屋结构改造、两家人邻里积怨较深等多方因素影响,一直难以推进执行工作。
  西塞山区法院入驻综治中心后,联合街道、检察等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借助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开展多轮调解,从法律规定和邻里关系两方面耐心细致地做当事人思想工作,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胡某家完成了烟道改造工作,困扰林某家多年的油烟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两家人冰释前嫌。
  聚焦辖区杂居型社区多、基层治理难度大的特点,西塞山区法院坚持问题导向,纵深探索、多“点”扎根,打造环节更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司法服务模式。强化司法大数据预警功能,每月向党委、政府和综治中心报送《诉情分析报告》,详细分析各镇街矛盾纠纷情况,为党委、政府预判风险、精准施策、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提供有力的司法“智库”支撑。深度融入区级综治中心大平台,依托区综治中心整合资源,设立全市首个行政争议化解工作室,打造涉诉行政争议“诉前—诉中—诉后”全链条治理体系。
  西塞山区法院不断探索一站式联动解纷模式,以驻综治中心法官工作站为前哨抓手,引入“法院﹢N”力量,与街道、社区、商会、调解组织等合作联动,助力源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现多元解纷“1﹢1>2”。同时,畅通诉调对接“高速路”,主动引导诉调对接,对联合调解成功的案件第一时间开通司法确认“绿色通道”,实现“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无缝衔接,为群众维权提供高效、权威、低成本的解纷途径。此外,西塞山区法院还加强基层调解力量的“造血”功能,通过业务培训、案例指导、示范调解等,加大对辖区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的业务指导,不断提升辖区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的法治素养和调解技能。

延伸服务,释放基层治理“高效能”

  “经过这次实地勘验,看到土地复绿的植被存活率较高、苗木长势良好、土壤状况改善明显,我们对本案的生态修复效果予以认可。”回访工作组成员表示。
  在西塞山油库2号码头生态修复案中,西塞山区法院创新引入“事前预防﹢事后修复”的生态司法理念,专门邀请工业园区综治中心与其他部门组成回访工作组,对案涉码头护堤地防浪林的恢复情况进行实地勘验评估,守护长江岸线绿水青山。回访结束后,工作组前往道士洑村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为村民播放根据该案改编制作的普法微动漫《长江边的“种菜”风波》,受到了村民的好评。
  西塞山区法院依托综治中心群众基础优势,延伸司法服务,做实做优“抓前端、治未病、重预防”大文章。建立“判后答疑﹢典型案例”转化机制,以综治中心为枢纽,针对民间借贷、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5类高发纠纷制作类案指引手册,把个案转化为典型案件,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西塞山区法院还打造了特色普法品牌,“90后”法官、法官助理组成“YOUNG法轻骑兵”法治宣传团队,线下常态化开展“法律六进”,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开展巡回审判、法治夜校、普法讲座等活动。西塞山区法院巡回审理的某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纠纷,吸引了当地110余名群众旁听,推动形成“调解优先”的共识。线上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打造《跟着小西来学法》普法宣传品牌,创新“案例漫画﹢法官说法﹢互动问答”传播形式,推出《假如我是外卖员》《国家安全,这条视频你值得观看》《重生之我在霸总短剧里当特助》等作品,单条短视频最高播放量达20万次。
  下一步,西塞山区法院将紧扣“现代化特钢之城”发展定位,持续深化“红耀天平·益企同行”党建品牌,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双千”活动,建强用好民营经济纠纷调解工作室,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优作风,为司法赋能基层治理贡献更多法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