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胜有声 聋哑女在下陆法院“听见”法治之声

2023-10-20 09:12
来源: 下陆区人民法院
作者: 洪丽萍    浏览: 923

最近,下陆区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案件的特殊性在于原告是三名年近七旬的老人,而被告是一名聋哑女。弱有所扶,情法相融。经过三次开庭,法官殚精竭力,终于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矛盾得以巧妙化解。聋哑女和原告均竖起了大拇指。

2019年9月26日,聋哑女王某因开店需要资金,通过朋友介绍,以其所有的位于下陆区广州路的一处房屋作为抵押向郑某某、汪某某、黄某三位老人借款共计20万元,约定月息2分,借款期限12个月,并办理了抵押登记,但是王某支付了部分利息后,逾期未能还清借款,三位老人遂诉至法院。

本案案情并不复杂。双方接到开庭传票,准时到庭后,被告王某表示自己当下没有偿还能力,三位原告表示不相信被告所言,要求法院直接判决,进入执行后拍卖其抵押的房屋。这当然是一条最快捷的化解矛盾的方法,但是考虑到被告王某是聋哑人,强制执行拍卖住房,有可能使她面临居无住所,漂泊动荡的生活。于是,承办法官余俊首先向被告释法,说明违约欠款的法律后果,法官没有一判了之,而是积极思考调解方案,决定用调解的方法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使老人的权益得到维护又不使聋哑女今后无路可走,经法官反复劝说,三位老人不再坚持以判决方式结案。

法官第二次组织原被告双方到庭进行调解,为充分尊重和保护聋哑人特殊群体的民事诉讼权利,法官用微信以及现场一笔一划书写文字的方式,克服与聋哑人之间语言交流的障碍,耐心与当事人进行沟通,让双方真实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法官尝试着用多套调解方案调解,但未成功。法官并不气馁,又组织进行第三次调解,并建议被告找一位信任的懂哑语的朋友帮助她进行诉讼。经反复劝说,三名原告虽同意被告分期还款,但认为还款时间太长。法官又不厌其烦地与聋哑女反复沟通,遇到难以沟通的问题,法官又让被告打开微信视频,亲自与被告远在外地懂哑语的亲戚进行沟通,请被告的亲戚帮忙做被告的工作,被告的亲戚再与被告进行交流,法官再将被告的意见转达给原告,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慢慢过去了,调解艰难地进行着,双方再次谈崩了,原告的代理律师在离开法庭前感慨地说:“这个案子调解了三次,一来就是半天,真心佩服法官的耐心。”三名老人担心被告虽承诺分期还款,但长达一年的还款时间之后,如果被告仍未守信履约,原告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法官建议双方在调解协议上注明“如被告王某未按上述约定还款期限足额履行任意一期给付义务,则原告郑某某、汪某某、黄某有权要求被告王娜按照本协议第一条所确定的本金及利息向法院一并申请强制执行”,经过法官的耐心调解,三名老人终于打消疑虑,同意分期一年的还款期限。他们说:“是法官的耐心感动了我们!”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一起特殊人群的纠纷案就这样得以化解。最有意思的是其中的一名原告离开法庭时,或许是受聋哑人的影响,也无声地对法官竖起大拇指表示满意。

法官说,聋哑人在诉讼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在这样的案件中我们更应当彰显司法为民的责任与担当,让当事人在“无声”世界里听到公正的声音,感受到司法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