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当事人做一回“邻居”
关注老百姓“脚下的路”
和诉讼企业当一次“网友”
半小时收获“义利并举”
和被诉老板再做一遍“思想教育”
让守法经营成为共识
在湖北黄石
面对快速增长的案件纠纷,黄石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慢调解,快办案,先心‘解’、再案结”的办案方针,通过坚持培育“善解能容”的社会风尚,大力弘扬诚信友爱的良风善俗,让“枫桥经验”在司法审判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绘就了一幅法治建设与社会风尚同频共振的动人画卷。
做一回“邻居”,4次上门
“没想到二审法官能来这么多次,我服!”
夜幕下,王师傅追出楼道,目送黄石中院法官姜友炜一行离去。
这已是法官第4次踏进这栋老居民楼,为一桩看似普通的邻里纠纷回访答疑画上圆满句号。
40年的老楼,邻里原本和睦。王师傅自掏腰包铺设门前公共区域地砖,不料楼上老邻居刘阿姨下楼时摔伤,经鉴定构成九级伤残。刘阿姨诉请赔偿16万余元,王师傅直呼冤枉:“她自己下楼不看路,怎么能赖地砖?”双方各执一词,昔日好邻居反目成仇。
图为法官在楼道实地勘察地砖防滑和摩擦水平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法官将法庭调解“搬”到现场。就当事人傍晚在家时间上门。首次夜访时,法官发现刘阿姨因腰椎损伤确实多有不便,双方坚持己见,面对赔偿数额互不相让。二次上门,看到腰椎受伤的刘阿姨拖地法官主动帮忙,不慎被刘家的狗咬伤,法官借此劝解“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磕碰难免,有时难分对错,算清‘明白账’不如算好‘糊涂账’!”一席暖心话让刘阿姨动容。第三次,法官带着王师傅一起用脚测试地砖防滑度,蹲下用手感知砖面纹路,用事实让其认识到安全隐患,“好心办好事也得守安全底线。”王师傅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
最终,这场拉锯战以刘阿姨让步,王师傅当场支付一半款项并按月还款圆满落幕,楼梯间还加装上了加长加宽的防滑条。
“行要好伴,居要好邻。”近年来,黄石法院在处理家庭邻里纠纷时,积极发挥“枫桥经验”善解能容的风尚魅力,着重强调深入群众“慢调解”,加强与综治中心、社区等基层力量“联动解纷”,促进社会关系的修复与和谐。2025年上半年,黄石法院成功调解家庭邻里类纠纷案件1000余件,为促进基层治理、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司法保障。
当一次“网友”,半小时言和
2025年上半年,黄石中院共受理涉企案件1250余件,为提升纠纷化解效率,该院创新建立“即收即调”机制,要求对新收案件实行清单式初阅,快速甄别调解可能性案件,优先处理。
“办好案还要快办案,当事人比我们更着急解纷。”黄石中院民事审判法官助理吴细丰道出办案心得。
他在处理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时,抓住关键强化诚信引导,仅用半小时便促成双方达成“云调解”协议。
案件缘起某建筑公司为某工程公司承建的酒店项目提供安装服务,工程完工后双方对7万余元尾款产生争议。一审期间,某工程公司消极应诉,缺席庭审。上诉后,法官发现主要焦点仅涉及2万余元增补款项——某工程公司以报价单仅有签字未盖章为由拒付,但证据显示同类报价单已有两份完成支付。
法官立即电话沟通,发现某工程公司实质是对报价不满。抓住这一关键点,他立即组织双方“隔空”协商。“市场经济本质是信用经济,唯有恪守诚信规则,经营主体才能行稳致远。”法官结合民法典诚信原则释法说理。
最终某建筑公司主动让步部分价款,某工程公司承诺一个月内付清余款,法官快速拟定调解协议让双方在线签字。
“拖了一年多的纠纷,法官半小时就解决了!”企业负责人胡某某对司法效率的提升十分感慨。
近年来,黄石中院持续强化诚信引导,不仅将倡导自由、平等、守信的契约精神融入个案审理,同时通过为诚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等举措,持续优化审判流程,推进“分调裁审”机制改革,让守信企业切实感受到司法效率,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司法服务。2025年上半年,黄石全市法院涉企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同比缩短6天,调解成功率同比上升13.9%。
再做一遍“思想教育”,最后一刻和解
2022年8月,苏某和李某合伙承接某小区建筑工程后,经案外人杨某介绍,将部分劳务施工项目转给某劳务公司。期间,李某给予杨某10万元现金,让其帮忙“打理人情关系”意欲让其介绍更多工程项目。
工程完工后,双方核算总工程款为17.8万元,苏某、李某认为杨某没有“办成事情”,欲将10万元“人情款”抵扣工程款,某劳务公司不予认可,从而引发纠纷。
2025年2月,黄石中院二审受理该案,庭审中,苏某、李某主张杨某深度参与了工程合作对接为由,坚持拒付款项;某劳务公司则强调杨某既非其员工也未获授权,该款项也明显不用于案涉工程,而是其他项目的人情款项,坚决不予认可。
“此类‘人情打点’行为扰乱建工市场秩序,违反建筑法相关规定。”二审法官柴卓在调解中指出,“更不能用于本案工程款的抵扣。”
尽管多次释法说理,苏某、李某仍然抗拒,法院已准备下达判决。
在文书盖章前夕,法官决心再做最后一次努力,对苏某、李某再做一次“思想教育”。
"依法合规既是市场主体经营的‘紧箍咒’也是‘护身符’,这次教训虽痛,但强化风险意识才更有利于长远发展。"
经过两小时深入沟通,当事人终于接受,就款项给付达成一致,随着调解协议签署,这份历时近三年的纠纷在判决前夕终于妥善化解。
“法官的耐心调解既解了‘法结’又化了‘心结’。”参与调解的代理律师感慨道。
该案的成功化解,彰显了黄石法院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理念,为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提供了鲜活司法样本。
正如该院副院长胡太禄所说:“新时代司法工作不仅要实现个案公平正义,更要以裁判树规则、以规则促治理,让法治精神滋养市场土壤,使诚信文化成为营商环境的鲜明底色,真正筑牢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