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就业。企业一旦“生了病”,轻则引起企业经营、融资、用工等方面的法律风险,重则走向破产重整之路。
今年以来,西塞山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推出和落实《关于护航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举措》,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并积极开展“法治体检”活动,线上线下为辖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把脉问诊”,并开出“法律处方”,以优质的法律服务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上门走访,沉浸式调研
营商环境好不好,经营主体说了算。该积极延伸司法服务触角,“一把手”带头,深入基层、问需于企,掀起“法院有为、企业有感、市场有力”的工作氛围。
“企业目前的订单情况如何?”
“之前签订合同时,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收货方与付款方不一致的情形?”
以助企暖企为切入点,院长打头阵、院领导带队法官走访联络企业,持续推进法律服务进企业行动。主动了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从劳动合同的签订、金融纠纷、企业治理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多维度的“法治体检”,并“一对一”提供专业化建议,切实解决企业的难点痛点问题。今年截至目前共走访调研企业20余次,答复解决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咨询的法律问题40余条,发放《民营企业常见法律风险防范问答手册》《民法典》等宣传资料200余份。
接单普法,前端式服务
既要纾解看得见的急难愁盼,也要排除企业发展之路上的“隐雷”。
为进一步护航商圈发展,该院在前期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打造“红耀天平·益企同行”党建品牌,“升级”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法官工作站,在大上海商圈和上窑商圈分别设置“小西法官工作站”,创新构建“党建+法官工作站+商会”的护航商圈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常态化便民联络机制为商圈商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法治套餐”。法官准时准点参加商会月会,并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收集和听取各商会成员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为商户“解疑惑”“化纠纷”“防风险”提供法律指导和帮助。
同时,针对商户的司法需求,及时“接单”。今年6月,针对大上海商圈反馈的普法需求,商圈小西法官工作站法官及时开展巡回审判,以案释法,商圈几十家商户旁听庭审,并现场为商户发放调查问卷,接受“法治体检”。
把脉问诊,精准式开方
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是为良方。
今年3月,在审理一起某物流公司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中,法官精准落实涉企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对企业进行全方位评估,依法判决了缓刑。同时,结合案件办理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风险隐患,针对辖区企业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从完善执法监管机制、加强法律宣传培训等角度向税务部门发送了司法建议,从源头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建议定期对企业进行法治体检,把刑事法律风险识别融入企业日常管理中,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有备而无患。”7月,刑事审判庭法官结合近年来审理的涉企案例,以“聚焦常见高发犯罪,防控企业刑事风险”为主题,为磁湖高新公司员工进行普法培训,引导企业防范化解风险。
此外,该院还通过自媒体普法栏目《跟着小西来学法》向企业精准推送各类原创图文、视频普法50余期,助力中小微企业有效防范化解涉诉风险。